原标题 (中国两会)中国重视扶持新就业形态 专家:激发国家创新动能
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法报告提出,助力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特别提到要明确依用工事实认定劳动关系,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京东、美团等平台接连宣布将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纳社保,推动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话题的热议。内地学者表示,在就业市场形态日益多元的发展趋势下,提高就业质量、正向激励与底线保障并举,成为当前中国促就业、惠民生的主要方向。
关注灵活就业人员保障
2022年发布的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出现“新就业形态”表述。此后,2023至2025年的全国两会中,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相关内容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
“伴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一定会带来大量非传统的新型就业模式,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大势所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指出,“在法律上给予这部分劳动者以必要的保障,能够激发国家创新动能、推动创新业态持续向前。”
今年两会,多部委就新就业形态发声。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5日在“部长通道”采访中表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大力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表示,新就业形态增长与互联网和平台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相较其他国家,中国在这方面走得很快,在实践和制度探索上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刘英认为,与传统行业相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涉及范围更大,全国两会从顶层设计层面释放积极信号,接下来还需要行业、协会、企业共同配合努力。
畅通经济循环 培育就业空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的目标,目标数字与去年保持一致。在刘英看来,相比于提升就业数量,中国政策更主要的发力点在于提升就业质量,培育更多就业领域和就业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李志起分析,报告相关内容体现出“精准施策+长效机制”双轮驱动的施策方向。“我们扶持民营企业,鼓励服务业,推动新行业、新市场、新岗位的拓展,是为就业提供蓄水池。面对就业难题,中国希望通过对供需的调整使双方匹配,以此解决结构性问题。”
近段时间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内地高校宣布扩招,扩招名额重点面向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学科领域。“就业、教育、产业、经济要结合起来看。关键不在某一环节,而在于整体循环畅通。”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