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使命催征。3月15日,河北涞水县机关效能提速年活动专题培训现场座无虚席。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以《主动对接 积极融入北京 推动涞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为全县800余名党员干部、企业家代表带来一场“思想破冰”的头脑风暴,为这座环京县域融入首都经济圈擘画系统性发展蓝图。
“涞水不是北京的‘边缘’,而是首都功能优化的‘战略接口’!”李志起开宗明义,以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三地互设企业超9万户的数据为引,直指县域经济突围的关键:唯有以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用逆向思维重构产业生态,共同打造“京西南价值共生体”,涞水才能变“环京洼地”为“价值高地”。
制度突围:跨域治理的“破冰实验”
面对环京地区“看得见管不着”的治理困局,李志起开出“政策沙盒”药方:在涞水-房山交界带设立跨域试验区,推行环保标准、资质认证、数据互通“三互认”,企业审批可走“北京预审+涞水备案”绿色通道。更引人注目的是“生态银行2.0”设计——将拒马河优质水源和碳汇打包成“生态券”(1券=1吨水+100m³碳汇),通过京津冀生态交易分站实现市场化流通,预计年交易额达20亿元。“要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可计价、可交易的‘金山银山’。”李志起说。
产业升维:逆向创新的“飞地革命”
针对县域承接产业转移的被动局面,李志起提出“逆向飞地”战略:在北京等地设立研发飞地,形成“北京基础研究-京西南转化智造”的逆向创新链。现场展示的卫星遥感图显示,涞水电磁干扰强度比北京低90%,依托这一优势建设的空天信息中试基地,已吸引航空航天系统多家单位和项目落地。“这里测试成本仅是昌平的1/5,却能共享北京的人才红利。”一位参会的民营企业家兴奋地记录着关键数据。
空间重构:立体交互的“未来之城”
“15分钟通勤圈不是梦!”随着PPT切换至立体交通规划,会场响起一片惊叹。方案显示,京原铁路将改造为“钟摆式通勤专线”,搭配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航线直通大兴机场,形成“轨道+低空”立体走廊。数字孪生园区建设更显超前思维:企业在虚拟镜像中保留北京注册地址,却能实时优化涞水实体园区的能耗与安全预警。涞水县县委书记安熠辉在会后表示:“这套建议方案既守住了生态红线,又打开了发展空间,为涞水注入了科技韧性。”
行动路线:三步走锚定“5年目标”
从沙盒试点到生态交易,从载体创新到产业闭环,李志起给出清晰路线图:经过数年努力,先期落地5个中试项目,中期实现生态交易额50亿元,5年左右形成完整产业链。一组对比数据令人振奋:园区单位产值计划从2.8亿/km²跃升至4.5亿/km²,逼近京郊产业园区水平。“这不是‘画饼’,而是用昆山68%的技术转化率、深汕特别合作区的GDP分计模式验证过的路径。”李志起用笃定的语气为干部们注入信心。
两个半小时的授课,现场多次爆发掌声。参训的一位部门负责人在笔记本上写下:“从‘等靠要’到‘主动闯’,今天的课让我重新理解了‘效能提速’的内涵。”
县委书记安熠辉在培训会上指出,优化营商环境是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破除制约发展瓶颈的有力举措,是推动涞水跨越赶超的坚实保障。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在“为什么”上深化认识,持续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要深刻领悟“是什么”内涵实质,精准把握优化营商环境的任务、目标、方向,始终坚持以企业满意为第一标准,加强金融支持、强化土地供应、提高审批效率,让企业充分感受到“涞水速度”和“涞水温度”;同时,要用好用足招商与引才政策,推动人才汇聚;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以良法善治护航企业发展。要在“怎么做”上履职担当,解放思想、强化学习,对标提标、打造亮点,改革创新、精准破题,提升效能、夯实保障,担当担责、压实责任,全力确保优化营商环境有力、有为、有效,为加速融入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涞水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涞水县县长吴磊在培训会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传达学习此次会议精神,凝聚思想共识,按照县委11661发展思路,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和履职成效,推动全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涞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讲座完毕正值中午时份,拒马河畔春寒未褪,但会场内涌动的思想热流,正悄然孕育着一场县域经济的破局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