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撑。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任务。作为国家战略的先行者,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也亟需进一步打破传统园区思维,借鉴全球“硅巷模式”,推动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本文从国家战略需求、北京实践瓶颈与“硅巷”范式创新三重视角,提出以“科创街区”为抓手的跃升路径,为“十五五”时期北京打造全球创新枢纽提供智库方案。
硅巷的全球基因:从纽约到上海,一场城市空间的“科技起义”
当“硅谷”的传奇从郊区蔓延至都市,“硅巷”模式正以颠覆性的姿态重塑全球城市创新版图。“硅巷”(Silicon Alley)概念诞生于1995年的纽约曼哈顿,最初是以熨斗大楼为中心的科技企业集聚区,与硅谷的“郊区园区”形成鲜明对比。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城市更新激活存量空间,构建高密度、混合功能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模式迅速被伦敦东区、东京涩谷等全球城市效仿,成为破解“老城更新不可能三角”(成本高、权属复杂、风貌焕新难)的利器。
国际标杆启示:
纽约硅巷:依托历史建筑改造,吸引谷歌、微软等巨头,形成“工作-生活-社交”一体化场景,科技产业贡献超40%的曼哈顿GDP;
伦敦国王十字区:将废弃火车站转型为AI创新高地,谷歌、DeepMind在此构建欧洲最大科技枢纽;
上海硅巷:两年内聚集860余家科技企业,以“场景营城”实现科研资源与年轻人才的深度绑定,成为国内科创街区标杆。
中国实践:硅巷模式的“本土化突围”
中国顶流城市正以硅巷模式回应两大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的空间载体与城市更新的经济引擎。上海、广州等地通过政策创新与精细化运营,探索出“老城焕新”与“科技回归”的双赢路径:
上海长宁硅巷:以“田字格”街区串联中科院微系统所、交大等科研资源,通过“政府-院所-市场”共治模式,孵化西井科技等独角兽企业;
广州越秀硅巷:依托千年老城文脉,打造“科技赋能+生命健康+时尚文化”主题街区,破解中心城区空间桎梏。
国家战略维度:科创街区是“新质生产力”的空间载体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优化创新生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而传统园区因功能单一、产城割裂等问题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全球经验表明,硅巷模式通过“空间混合利用+生态多元协同+文化活力赋能”,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载体。
振兴国际智库认为,全球科技创新进入“街区化”竞争时代,伦敦国王十字区、上海硅巷等案例表明,街区级单元通过“高密度创新要素+产城人融合生态”,已成为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核心载体。
对北京而言,科创街区不仅是空间更新,更是国家战略落地与城市竞争力重塑的关键抓手。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策源地,需通过科创街区建设,强化国家实验室、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空间协同,破解“实验室-市场”转化断层。
北京实践瓶颈:从“园区孤岛”到“生态裂谷”
尽管北京2024年科技成绩斐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第一,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但与国际顶尖科创中心相比,仍面临三大结构性矛盾:
1. 空间错配:中心城区“高成本”与创新资源“高需求”的冲突
三环内老旧建筑改造成本高,科技企业被迫外迁至郊区,导致核心区集聚效应弱化。2024年数据显示,北京国家级实验室与科研院所多集中于海淀、昌平,而中心城区载体供给不足。
2. 转化断层:产学研“死亡谷”亟待弥合
北京虽拥有清华、中科院等顶尖机构,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缺乏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中间环节,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机制尚未成熟。
3. 文化缺位:年轻人才“用脚投票”的隐忧
Z世代科技人才追求工作与生活融合,但北京多数科创空间仍以“格子间”为主,缺乏咖啡馆、艺术空间等社交场景,与上海硅巷“烟火气”吸引力形成鲜明对比。
“十五五”破局路径:硅巷模式的北京范式
基于国家战略导向与北京现实痛点,振兴国际智库建议以“三链融合”重构科创街区生态:
策略一:空间链——以“针灸式更新”激活存量资产
政策突破:借鉴《中心城区存量空间科创利用导则》(上海经验),允许工业遗产、四合院“功能混合化”,试点“商改科”“居改科”用途转换;
模式创新:设立“北京城市更新科创基金”,联合万科、首开等企业,对东城区老旧厂房、西城胡同院落进行“微改造”,打造低成本、高颜值的科创载体。
案例对标:伦敦国王十字区通过改造废弃火车站,吸引谷歌、DeepMind入驻,成为全球AI高地。
策略二:生态链——构建“全周期”转化平台
强链补链:在街区布局“概念验证-中试基地-产业加速器”,依托中关村成立“硬科技转化联盟”,推动怀柔科学城成果落地中心城区;
资本赋能:设立“北京科创街区专项基金”,联合红杉、高瓴等资本,重点支持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20个未来产业。
案例对标:上海“新微模式”通过“研发-中试-产业化”三位一体,孵化西井科技等独角兽企业。
策略三:文化链——以“京味科创”重塑人才引力
场景融合:将前门胡同改造为“数字文化实验室”,嵌入AR导览、元宇宙展厅,打造“科技+京韵”IP;
活动赋能:升级“中关村论坛”为全球科技嘉年华,增设“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低空经济创新周”等品牌活动,吸引国际人才。
案例对标:东京涩谷以“潮科技+青年文化”成为亚洲创新地标。
战略价值:从“功能园区”到“全球枢纽”的跃升
振兴国际智库认为,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培育新动能,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科创街区的建设将助力北京实现三重跃迁:
经济价值:激活中心城区万亿级存量资产,培育人形机器人、6G等未来产业;
人才价值:以“烟火气+科技感”破解“逃离北上广”困局,吸引全球青年才俊;
文化价值:融合古都文脉与前沿科技,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都范式。
如北京东城硅巷,通过聚焦元宇宙产业,改造青龙胡同为“数字策展中心”,推动故宫、永定门等文化遗产的科技化重生。东城计划至2026年发展“硅巷”为科技文创区,加强元宇宙产业布局,打造“产孵投”模式,推进数字科技大厦建设。目前已汇聚30余家元宇宙企业,打造文旅元宇宙应用场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数字经济收入超3000亿元。
以“硅巷思维”定义“十五五”北京使命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北京需以更大魄力打破路径依赖,将科创街区纳入市级战略:
顶层设计:在“十五五”规划中单列“科创街区专项行动”,如明确东城、西城、海淀等区为重点示范区;
机制创新:成立“北京科创街区理事会”,统筹政府、企业、社区利益,试点“容积率奖励”激励社会资本参与;
国际对标:与纽约、伦敦硅巷建立创新联盟,共建跨境孵化器,抢占全球科技治理话语权。
在“十五五”规划窗口期,科创街区作为创新要素集聚的“细胞核”,正成为全球城市重塑竞争力的关键载体。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亟需以科创街区为支点,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空间治理效能不足等结构性矛盾,探索“新质生产力+制度型开放”的创新范式。唯有以硅巷模式重构创新生态,北京方能从“中国硅谷”进阶为“世界硅巷”,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首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