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十五五”|以"超级街道"重塑城市竞争力

时间:2025-03-19

“超级街道”:“十五五”时期基层治理范式创新

“超级街道”是指在城市经济、产业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具有显著引领效应的街道级行政单元。这类街道以高密度经济产出(如GDP贡献占区级50%以上)、创新要素集聚(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百家)、产城深度融合为特征,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细胞核”。其核心特征包括:

经济超密度化:头部街道GDP占所在区比重超40%(如粤海占南山42%),单位面积产出达全国均值10倍

产业超链式化:形成"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垂直生态(如粤海街道102家上市公司构建万亿级科技矩阵)

治理超融合化:实现"科创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三维叠加(如桂城街道通过"映月湖超级街区"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率提升270%)

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深圳粤海街道、佛山桂城街道等20余个街道迈入“千亿级”行列,其发展经验对破解城市发展不平衡、产业升级动力不足等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标杆解剖:超级街道的进阶路径

1.深圳粤海街道:科技创新的全球标杆

经济实力:2024年GDP突破4000亿元,占南山区总量的42%;辖区上市公司达102家(总市值超5万亿),包括华为、腾讯、大疆等全球科技巨头。

产业生态:以“人工智能+硬科技”为核心,构建“基础研究—应用转化—产业扩散”全链条。例如,依托深圳大学与诺奖实验室,孵化出优必选机器人等独角兽企业。

政策创新:设立“科研自由港”,试行外籍科学家“绿卡直通车”制度,并推出1亿元人工智能专项基金,支持颠覆性技术研发。

2.佛山桂城街道:人文经济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

经济跃升:2024年GDP达94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建筑业产值210亿元(全区第一),税收连续六年居佛山首位。

产城融合:以“映月湖中央人文区”为载体,打造“公园+总部经济”模式,吸引海天集团、宏旺控股等19个总部项目落地,同步建设慢行系统与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产在城中、城在景中”。

国资改革:通过“土地信托制”盘活存量用地,2024年国有资产规模达134亿元,同比增长41%,并落地全国首个“开放性金融支持镇街百千万工程”项目(国开行授信16.8亿元)。

发展困局:镇街经济的五重枷锁

1.三维空间撕裂:产城人系统失序

空间错配:沿海制造业街道工业用地占比超45%,但居住配套用地不足15%(健康阈值25%) 

功能断裂:某服装产业街道日均跨区通勤量达12万人次,通勤耗时均值52分钟(超合理值30%)

民生赤字:传统产业区公共服务满意度仅61.3分,显著低于产城融合区82.5分 

2.政策动力耗散:政府市场双失灵

制度性摩擦:某中部街道产业疏解后形成"政策洼地",企业二次搬迁成本增加1700万元/家

市场反向调节:疏解区商业租金涨幅达38%,倒逼中小微企业退出率月均2.7%

治理时滞效应:政策迭代周期平均11个月,与企业需求变化周期(3个月)严重脱节

3.文化与数字赋能滞后

文化解码失效:非遗技艺数字化转化率不足15%,对比杭州清河坊数字宋韵项目转化率达92%

技术悬浮应用:78%街道智慧系统停留在基础治理层,未触达产业赋能核心场景

4.发展路径依赖:同质化陷阱

产业锁定效应:传统商贸街道转型成本超8000万元/km²,导致60%街道维持低端业

虹吸黑洞现象:成都某街道重复建设导致商户月均客流下降41%,坪效仅为粤海1/5 

夜间经济落差:北方街道冬季夜间活跃度骤降68%,未形成气候适应性商业生态

5.要素流动阻滞:配置效能塌方 

土地悖论:南京某街道工业用地闲置率达32%,却面临研发用地指标缺口40% 容积率差导致单位面积产值相差4.8倍(0.8 vs 3.5) 

飞地困局:广州某科创街道因行政壁垒损失产业外溢投资83亿元,对比苏州-上海飞地经济园,要素流通使研发成果转化周期缩短11个月

振兴国际智库观点:全国镇街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空间治理与产业升级脱节(老旧工业区改造成本高)、政策执行与市场需求的张力(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疏解整治”,忽视产业生态培育)、数字技术应用浅层化(多数街道的数字治理停留在智慧停车、电子政务等基础层,未能深入产业链协同与数据要素交易)等维度,迫切需要新思维、新办法、新策略。

智库解码:从“行政末梢”转化为“创新前沿”

振兴国际智库认为,“超级街道”不仅是经济地理的突破,更是治理范式跃迁的试验田。在“十五五”规划窗口期,各地需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制度型开放为纽带、人民城市为底色,将街道从“行政末梢”转化为“创新前沿”。从粤海、桂城等标杆案例可见,“超级街道”的炼成绝非偶然,其本质是“战略定位×制度创新×生态构建”的乘数效应:

1、战略锚定力决定价值高度

粤海街道早期锁定“硬科技”赛道,通过《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暂行规定》等制度设计,构建起“高校实验室-产业加速器-全球供应链”的创新闭环。桂城街道以“总部经济+数字文旅”双轮驱动,将千灯湖片区从工业区升级为税收超百亿元的超级CBD。

振兴国际智库观点:镇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跳出“城市附庸”定位,转向“战略支点”。建议各地政府,强化顶层设计,打破行政边界,通过“空间重构-产业升级-治理创新”三位一体,打造人、产、城深度融合的共同体。各地政府需摒弃“大拆大建”思维,转向精细化、适应性规划,将街道作为“十五五”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单元,制定《镇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差异化定位并与国家战略衔接。

2、制度创新力突破要素瓶颈

桂城、粤海街道两地共同特征是善用“政策工具箱”:粤海推出全国首个街道级数据要素交易平台,桂城创新EOD模式实现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资金平衡。这种“非对称竞争”策略,使单位土地产出效率提升300%以上。

振兴国际智库观点:锚定国家战略,构建“一街一链”生态。深化推进城市更新与韧性建设,因地制宜,以科创为引领,依托区域科研资源,推动“基础研究-应用转化-产业落地”全链条创新,深化区域协同,激活开放动能。

3、生态构建力激活乘数效应

“超级街道”均构建起“热带雨林式”生态:粤海街道通过“蜂汇党支部”整合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桂城打造“15分钟科创生活圈”实现人才留存率提升42%。这种“产城人”深度融合,形成“越集聚越高效”的正向循环。

振兴国际智库观点:优化治理与服务生态。如探索“生态型组织架构”,打造“柔性政策工具箱”、“基层服务包”模式,建立民营经济服务中心,实现治理效能的“乘数效应”,政策创新的“梯度实验”。

“十五五”规划展望 重塑镇街经济的国家战略价值

“超级街道”的兴起,昭示着中国经济正由“城市竞争”迈向“战略节点竞争”的新阶段。值此“十五五”规划攻坚之际,振兴国际智库集结180位专家,深度介入12个省份的23个“超级街道”培育项目。从北京窦店探索共同富裕之路,到高米店街道引领健康产业革新,这些蕴含着新生产力的微观单元,正逐步重塑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石。 

在“十五五”期间,各城市需致力于培育更多“超级街道”,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避免“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利用数字技术重构“镇街操作系统”,提升治理效能;并秉持全球视野,构建“国家战略承载网络”,强化整体协同。

当街道成为产业创新的前沿阵地,一场悄然无声的城市变革已拉开序幕。待每个镇街都蜕变为新生产力的“创新细胞”,中国经济将拥有最坚实的基层基石,韧性与竞争力得以全面提升。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京ICP备202405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