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由振兴国际智库、政和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市场主体研究院主办的“蝶变2025”新年经济论坛在北京华熙Live五棵松·M空间成功举行,来自政府、企业、学界等领域约500位嘉宾,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路径。在新发展格局主题演讲环节,北汽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蒋自力作为分享嘉宾,围绕“向新向智向外 开创汽车产业发展新局面”的主题,为与会者带来了精彩的分享。
蒋自力首先强调了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扩内需、稳增长、稳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引用了一组令人瞩目的数据:去年,我国汽车产销达到了3160万辆,创下了历史新高,总产值超过10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了8%,占涉零总额的比例也超过了10%,已经超越了房地产,成为第一大产业。
“汽车作为一个已经有138年历史的重要产业,目前正在经历一场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蒋自力说。他介绍,多年来,在政府政策支持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稳健,成功实现了换道超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依托全产业链比较优势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深度赋能,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领跑者,正在改写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
接着,蒋自力详细阐述了汽车产业发展的三大特点:持续向新、向智、向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第一是向新。新能源汽车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自主品牌占压倒性的优势。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总销量已经接近1300万辆,同比增长36%,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首次超过了40%,预计2025年将超过50%,超过油车。凭借在新能源三电、智能网联等核心技术的领先优势,智能网联在国内市场强势崛起,占据消费者市场的主要力量。去年,自主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为1220万辆,同比增长21%,市占率为60%,即自主品牌已经超过合资企业。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自主品牌的崛起。
第二是向智。智能化加速迭代升级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网联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不断地提高,逐步走向大规模商业应用。去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配备L2级别的新能源车已经超过了60%。中国已经建成包括传感器、智能计算平台、执行系统在内的完整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化体系。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
第三是向外。汽车出口蓬勃发展,成为汽车行业重要的增长点。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超过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去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又达到了590万辆的新高,同比增长20%,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超过了140万辆。除了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外,我国汽车出口的模式也逐步向产业出海转变。通过国际营销体系的建设、投资建厂、品牌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持续推动海外市场本土化发展,加快国际化产能布局。
蒋自力自豪地表示,十年磨剑终成锋,中国汽车产业以其强大的技术市场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双向发力,内扩外拓形成了销量增长、产业兴旺、技术提升的正向循环。近两年,包括比亚迪、小鹏汽车、领跑汽车、北汽新能源等在内的中国汽车企业都实现了向国外反向输出技术。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聚集了强大的技术势能,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很强的竞争能力。
在谈到北汽集团的发展时,蒋自力表示,作为首都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北汽集团去年顶住外部压力,聚焦主业发展,实现了产销171万辆,营业收入4632亿元,再次成为首都工业稳增长的主力军与压舱石。其中,自主品牌去年实现了27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41%;极狐品牌销售了8.1万辆,同比增长169%。北汽集团与华为共同打造的享界S9上市以来,已经连续2个月保持40万以上纯电轿车细分市场的销量第一。此外,北汽集团在海外出口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年累计出口27.9万辆,同比增长41%。
然而,蒋自力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汽车产业还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从国际环境看,美国、欧盟都为市场准入设置了更加严苛的关税壁垒,阻碍中国汽车出海。从国内形势看,宏观经济存在下行的压力、消费增长动力不足。汽车企业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营利能力下降、增产不增收的困难。
为此,蒋自力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继续加大消费支持的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二是继续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构建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体系;三是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为出海企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最后,蒋自力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相信中国汽车产业将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向新、向智、向外。北汽集团愿与产业链上所有的合作伙伴一道,把握机遇,携手前行,为中国经济贡献新的力量。”他的发言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