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北京政和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李志起参加京津冀政协主席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主题发言内容。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八年多以来,区域发展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不同城市之间、三地周边地区之间还存在断裂带,产业分布还缺乏“三地一盘棋”的科学布局和紧密联系。放眼未来30年,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应当涌现若干个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这是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应有之义。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把注意力往北京的东南角看,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到河北廊坊再到天津滨海,一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潜力无限。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增长迅猛,前景光明,正在崛起一大批优质企业。目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基本形成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有突出技术研发能力辐射带动显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但同时也面临产业发展空间日益饱和、土地成本逐渐推高、部分企业出现外溢等新情况,亟需在更大范围内形成高端资源聚集优势,不断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关键环节。
同时,沿京津交通走廊向两侧辐射,在京津冀三地的通州、武清、宝坻、廊坊、滨海等地区,已形成中关村通州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关村·武清创新创业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廊坊·中关村软件园创新基地等一批产业聚集区。在调研中分析发现,一是其产业主攻方向和现有企业禀赋基本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方向,如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成电路、机器人等,相当一部分领先企业是从北京孵化转移、落地天津和河北廊坊地区的;二是上述园区均拥有大量土地资源和待开发空间,未来可以进一步承载更多项目,如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规划建设研发、办公楼宇110万平米,目前初步建成只有65万平米;三是其营商环境和服务能力比较接近,上述园区大多依托于大中关村体系,创业创新基础环境均具备一定基础;四是上述园区均分布在150公里左右的京津交通走廊周边,其信息相通、文化亲近、交通方便。
纵观国内外创新发展经验,很多全球知名创新区均呈现出“廊带”分布特征,科创走廊已成为多个城市跨区域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如著名的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就是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总体来看,沿京津交通走廊发展而形成的京津科技研发转化和高端产业发展带,具备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协同、完善政策从而打造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鲜明特征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条件。假以时日,完全可能形成与美国“128 号公路”创新廊道相媲美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成为更长、更高、更全、更新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也从而成为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典范。基于此,我们建议:
一是三地共同谋划京津产业示范带。构建从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到三地省级、市区级层面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整合发展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负责产业统筹和政策统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把京津科技研发转化和高端产业发展带成功打造为三地产业协同示范带保架护航,在做好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对接协作的同时,为京津“双城记”谱写新篇。
二是完善市场利益分配机制。着眼推动三地一体化协同发展,从产业导入、落地、税收、就业等多个方面,进一步细化设计市场化利益分配机制,改变目前主要还是以自主招商为主的产业协同制度,增强三地各个主体的获得感。
三是打造产业发展重要载体。通过产业共建和园区共建,协同布局重大创新资源,同时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平台落户,推动北京的高校、研究机构在沿线园区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平台和转化基地,用好成本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带动一批高质量的科技项目和产业项目入驻。
四是进一步协同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打造京津产业示范带目标,在相关地区率先实现营商环境统一标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大力实施“放管服”改革,推行“告知承诺制”等极简监管模式,率先解决高端产业人才所急需解决的户口、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和交通通勤等问题,打造成为人才友好型产业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