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遏制“专家”满天飞

时间:2020-06-05 作者:杨承军

timg (11).jpg

杨承军:北京政和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顾问,振兴国际智库专家顾问,火箭军参谋部退休研究员,大校,教授,军事运筹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家城市安全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全军军事学学科评议专家,装备理论专家,《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略卷》终审专家;核战略专家,核军控专家,导弹技术专家,军史专家,首席军事理论专家。

疫情期间,网络各种信息剧增。不少专家围绕焦点热点话题,及时解惑释疑,让广大网友开拓了视野、认清了事实、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不断提出很好的意见、建议,这是主流。但也出现了一些沉渣和所谓“专家”,有的已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导致部分网民对“专家”失去了好感和信任。


微信图片_20200619215336.jpg


《辞海》对“专家”一词的定义:对某种学术、技能有特长。《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可见,“专家”只是对一个学科或相邻学术领域有研究、有专长并得到权威认可的人。教育部2011年3月曾颁布过十二个学科门类的划分,这是科学和权威的分类。

“专家”误导现象不容忽视

近年来,多次发生一些所谓“专家”或非本领域“专家”,以权威身份发文、发声误导受众,已经引起学术领域、广大网友和军队官兵的强烈愤慨。

“专家”之误的八个主要表现:

一是恶意炒作。对美国当前发生的警察粗暴执法引发的全民示威与香港暴乱混为一谈;断言“如果特朗普连任对中国更有利”;提出美国当前之所以抹黑、打压中国的“原因在中国”;有意散布与国家立场不同的信息和观点。

二是盲目质疑。在网络上公开质疑国家的核政策、核战略及核武器,质疑国家和军队在涉核问题上“不作为”,甚至有人提出要修改国家核政策、核战略,竭力煽动网民对国家和军队的不满。事实是国家一直都在努力推进着相关手段和能力发展。

三是哗众取宠。有的人忘记了自己的教师、研究人员或记者身份,对并不熟悉、甚至毫不知晓领域问题妄加评述;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对所有话题都要故意表现出与国家、与主流理念不同的“独特见解”。

四是无中生有。妄称我国已确立“首先使用核武器三原则”;称中国不会在南海打仗;捏造已启动武力攻台程序;称对台会始终坚持“和平统一”;提出应支持西方以武力解除朝鲜核武装;甚至有人在二轨会谈中说“放心吧,中国不会对你们使用核武器”等,令人震惊。

五是为敌递刀。故意夸张我国国力军力,妄称中国是世界“军事大国”、“核大国”,为“中国威胁论”提供话柄;以日记形式捕风捉影地编造或扭曲事实,指责各级在疫情期间不作为,为西方国家的甩锅、抹黑和索赔供“证据”、递刀子。

六是制造混乱。断言马上要爆发针对中国的战争、甚至核战争;公开散布“中国核武器质量不如美俄”(现实:我们与美俄在核武器的差距只在数量和平台上),造成人心惶惶,而这些“专家”只是忙着去打造下一个新的话题。

七是跨界妄谈。这些“专家”对任何话题都敢进行斩钉截铁的论述。我曾问过一个学生:你是学XX专业的,怎么敢在电视上讲航母啊?他回答“查资料背呗”,真是“胆量过人”,也说明媒体邀请专家有时并不靠谱。

八是恶语伤人。一些“专家”对任何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都恶语相加,甚至人身攻击。我看到,真正专家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大都心底善良且很有涵养,他们绝不会这样对待别人。

“专家”丛生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出现“专家”蔓延、丛生现象,主要原因有六个。

一是来自机制。按照规定,成为媒体的发言人都要有某一级推荐。一旦被入选,话题就可以包罗万象。至于社会效果、民众反应等完全不介意,因为对他不会带来任何影响。

二是媒体册封。为追求收视率和关注度,一些媒体对某些形象好、口才好、胆子大或有背景的人,直接封为“专家”、“著名军事专家”,但从不过问是否名符其实?

三是治学随意。任何人的知识范围都是有限的,所谓“专家”经常像唱歌一样随意“跨界”,查阅、下载点资料就敢于发文、发声,看似语出也有“出处”,但由于来源并不可靠,致使所谈南辕北辙并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四是自我膨胀。一些“专家”对于所谈话题并不熟悉,只是因为说话利索、胆子大,或者写了本书、参加过几次论坛,就头脑发热,自认为自己就是“著名专家”了。

五是掣肘他人。个别“专家”一旦负责、主持或参与了某个节目、栏目,就会对该领域真正的专家排斥打压,逐步形成了“武大郎”式的垄断,也把该节目长期拖入低水平、低层次的循环怪圈,让广大受众和军队官兵耻笑。

六是急功近利。不同层次的专家有不同“出场费”,有些人为了获利,不管什么话题都敢说、甚至主动找关系请缨说情或自荐,全然不顾后果和影响。

必须遏制“专家”泛滥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真正为受众解惑答疑,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专家”泛滥问题。

媒体邀请专家要事先考察。媒体没有权利册封专家,更不能允许由本人自封。聘请专家必须确认他的技术、学术经历和成果,是否经过评选和批准?所涉及的领域是否认可?

一、专家不能跨界。任何人的知识都有限,世上没有“万金油”式的专家。媒体在访谈国际形势、军事动态、抗疾防疾、社会动向等话题时,总是由那几个熟面孔侃侃而谈妥否?

二、禁止对重大、敏感问题在网络上炒作。对于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敏感、焦点问题,不能随意进行公开炒作;对于确需引起决策层关注的重大问题,应通过内参渠道反映。

三、“怨妇”并非“鹰派”。有的所谓“专家”对现实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满意而喋喋不休的抱怨,总是故意提出相反观点来吸引受众,这些人绝非什么“鹰派”而只是学识浅薄的“怨妇”,对他们的行径绝不能姑息迁就。

四、建立问责机制。对于已经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所谓“专家”和媒体,应追究他们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也应查查他们的背景和头衔是怎么来的。

必须坚持党的宗旨和初心,坚持执政和舆论为民的原则,努力净化社会和媒体环境,让假“专家”无处遁形、没有市场,让真正的专家在维护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使党和国家的决策更加科学准确。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京ICP备202405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