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放管服”改革是中国跻身世界一流营商环境高地的重要举措

时间:2021-07-14 作者:李志起

1626230392988375.jpg

图:中国政府网

“放管服”改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重要抓手。6月2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对下一阶段持续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点任务作出部署。李克强总理强调,“放管服”改革是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各地各部门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强化改革担当,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调动各方面力量,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

一、“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国务院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上多次强调“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之举。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复杂严峻,机遇和挑战并存。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尤为重要和紧迫。

李克强总理在这次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要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抓手。

“放管服”改革增强了我国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 

营商环境竞争力就是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我国营商环境大幅改善,世界银行的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总体得分77.9分(即中国达到了全球最佳水平的77.9%),比上年上升4.26分;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比前一年提升15位。我国已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不仅整体排名明显提升,而且部分指标也进入全球先进行列,世行报告认为,中国近年来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在建立改革协调机制、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国际国内改革经验双向交流等方面形成了成功经验。

“放管服”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实践表明,只有深化“放管服”改革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只有激发亿万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管服”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与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显著标志就是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加。总理指出,去年我们创新实施宏观政策与深化“放管服”改革协同发力,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新增市场主体仍然数量逆势增长2500多万户,今年前4个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市场主体登记在册总数为5495万户,今年4月份已增加到1.4亿多户,活跃度大体在70%左右。去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18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从最高时2月份的6.2%降到年末的5.2%。新增市场主体迅速成为重要的税收来源。2013年,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620多万户,当年纳税1600亿元;2013年到2020年,累计新办涉税市场主体近8000万户,去年纳税达3.82万亿元。

二、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新进展

这些年“放管服”改革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营商环境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仍有不小潜力。为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政府职能持续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监管和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落实国务院“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要求,借鉴兄弟省市有益经验,加快出台北京市“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意见,全面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优化服务等四项改革措施。

清理职业资格和企业资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及时调整职业资格清单,严格执行北京地区的许可认定工作,分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最大限度地降低就业创业创新门槛。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资质改革方案以及工作部署,压减本市工程建设领域企业资质资格类别、等级,对相关企业资质逐步推行告知承诺审批,强化个人职业资格管理,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

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坚持存量清理和增量审查并重,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存量政策;严格审查新出台的政策措施,细化审查办法,建立规范流程。对于专业性强的领域,引入第三方开展评估审查。建立公平竞争问题投诉举报和处理回应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情况,切实让企业感受到公平竞争环境氛围。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要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研究新技术发展方向,强化标准引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健全企业创新、技术改造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要加速技术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作用,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吸引国内外科技成果聚集、转化、交易,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加强与津冀地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积极推进央地合作,加强与中央单位科技资源对接,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支持中央单位科技成果在本市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部门联动、市区联动,做好京交会、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知识产权保障工作。推动“三城一区”建立协调、协作的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机制,积极促进京津冀知识产权协同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创新知识产权文化传播方式,加强知识产权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推进对创新成果的保护。

强化政策兑现,打通“最后一公里”。

细化政策执行标准。政策出台时,同步配套细化公开执行标准、流程、措施,同步做好对政策执行一线人员的系统培训,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强化政策联动,针对新政策出台时跨部门传导不及时等问题,及时调整配套措施。

推行政策兑现“一次办”。精简政策兑现申报材料,优化办理流程,加快兑现速度。聚焦减免房租等复工复产政策的兑现,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大厅设立政策兑现窗口,构建政策兑现“一次申报、一次受理、一次兑现”闭环流程。

优化基层激励机制。从考核评价、督查追责等方面调动基层积极性,为一线工作人员松绑减负,推动各项改革政策在一线落地。建立公开曝光和内部通报机制,及时纠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京ICP备202405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