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以“重构增长——数字经济与独角兽”为主题的“2021新年经济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市工商联、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政和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经济领域专家学者及优秀民营企业家代表就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等话题深入研究。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燕瑛出席并讲话,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赵玉金为研究中心特邀专家顾问颁奖,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郑焕敏致辞。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北京政和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发表“重构增长:未来产业2035”主题演讲,并以研究中心名义正式启动“未来产业2035计划”。
本次论坛共分为七个环节,在战略演讲环节中,原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独立经济学家、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马光远,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分别作“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正处在财富和产业大周期巨变前夜”“打造数字化金融‘十四五’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战略演讲。
非接触式经济全面提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刘燕华表示,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这是瞄准了世界的大趋势,全国整体发展具体落脚可能落脚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非常期待北京市的数字经济发展。
刘燕华提出,中国正处于一个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的十字路口,机器替代体力,智力替代人力的时代逐渐到来。企业家要充分认识到有牺牲就有淘汰,跨界迭代不可避免,竞争非常激烈,但在未来只有合作才能共存。
刘燕华分析,数字经济未来路还很长,一是信息技术更新换代与竞争非常激烈,核心技术的把握和技术的迭代和储备尤为重要;二是新的商业模式要重构智能型的经济新业态,要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工业和商业模式,重构智能型经济新业态;三是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平台建设,没有平台就没有话语权;四是创新要发挥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互联网技术体系;五是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六是要完善数字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的要求;七是要完善经济数字发展政策环境支撑,通过绿色金融鼓励数字经济能够发展,解决融资问题。八是要弥补数字鸿沟,数字经济应该向基层向农村延伸,要提供更便利的服务扩展更多的收益面。
刘燕华指出,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所有人都必须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北京具有推动数字经济科技产业市场的多重优势,这种优势最直接的表现是它可以向京津冀提供发展辐射。
马光远表示,对中国经济应该保持一份乐观。去年的疫情没有冲击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过去20年中国经济积累的很多东西都没有被捶击。“中国能够成为全球避风港,去年大家都很担心的情况下我也认为去年是一个做事的投资的好机会,我觉得错过去年实在是太可惜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很轻描淡写的谈什么,我们千万不要浪费这场危机,但事实上都浪费了。”他说。
马光远强调,北京不能抛弃制造业。制造业才是决定能不能构建一个未来产业的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他呼吁,北京一定要重视制造业。从历史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在全球有什么样的地位不是取决于GDP,GDP当然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制造业!每一次国力之间的转移,就是制造业的转移。
第一个产业大浪潮已经结束,下一步中国产业没有大浪。马光远指出,未来是一个财富裂变的时代,很多工具在变化,小企业小规模,可能比很多企业都好。
马光远强调,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的创新需要耐心。中国正处于一个跟过去完全不同的历史拐点,希望大家可以保持一份耐心,保持一份专心和专注,把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好。“相信到2035年的时候,中国大概率可以进入发达国家的俱乐部,那个时候展望中国产业未来的时候大家一定会既满腔热情,同时又很理性的看待我们经历过的一切。”他说
黄剑辉表示未来的时代主题是数据会成为主要的生产力要素。人类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文明再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其主要特点就是数据变成了主要的生产力的要素。
黄剑辉分析,“十四五”期间民营企业的五大机遇:一个战略新兴产业会获得新的知识;二是产业步伐会加快;三是碳中和绿色环保迎来新机遇;四是产业链供应链,加快优化;五是民生事业获得大量的机遇。
黄剑辉指出,要通过引入有效的制度,改善制度的供给,转变监管智能,打破供给意志,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市场效率,从而推动金融领域的整体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