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下半年经济形势的判断及三点建议

时间:2020-07-16 作者:李志起

d4a823825f7bc4a9e1f3442a3485e26.jpg

李志起,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北京政和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导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

本文根据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在近期多次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的发言内容整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月24日发布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4月预测时的-3%调低到-4.9%,美国从-5.9%下降到-8.0%,中国从1.2%调整到1.0%,是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正增长的。疫情的到来进一步改变了衰退曲线的斜率,全球经济可能会步入一个负增长、高震荡的阶段,同时,中国的情况看起来是唯此风景独好 ,但也面临着重大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5月,全国投资总额199194亿元,下降6.3%,其中,民间投资112232亿元,下降9.6% 。2020年1-5月,全国投资总额中,民间投资占 56.3%;全国投资增量-12549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增量-10774亿元,占全国增量的-85.9%。同时据企查查等平台数据显示,不少行业(电影文化、餐饮酒店、线下教育等)新注册企业数量与去年相比大幅下滑、注销数量大幅增加。虽然7月16日公布的第二季度GDP同比增加值为3.2%(第一季度为同比下降6.8%)、上半年实现由负转正,但民营企业投资活力和企业数量的显著变化,以及国内不同区域经济表现的分化情况,都说明中国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群体正在承受重压。

就身边北京市的情况来说,早在疫情刚发生的今年2月,我们就预言以服务业为主的北京经济将会受到较大影响,1-5月统计数据表明,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7.5亿元,同比下降18.2%。其中,限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网上零售额为1408.9亿元,同比增长19.1%。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4482.3亿元,同比下降15.5%;餐饮收入255.2亿元,同比下降47.5%。

12121212.png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北京市统计局)

即使放眼国际和未来,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承受的这种压力不仅不会减小,甚至在数年内可能会继续加大:疫情可能多次反复,全球化已经出现逆潮,中美关系恶化加剧,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全球化生产协作网络遭受冲击,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可能爆发......此时此刻,我们可能需要在更多方面做好最坏的准备,既要看到我们体制的优势,比如强政府、有效的管理和动员能力,又要看清我们在经济上的脆弱性,比如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金融市场的落后,政策创新供给远远不够。我们建议,相关部门要提早做足预案,直面中美两国真正“脱钩”的风险,设计好一旦“脱钩”后的应对之策,提早让企业等群体预知风险、作好战略应对准备,而不能采取避而不谈、不思的态度。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风会吹熄蜡烛,却会使火堆越烧越旺”。在百年变局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我们唯一乐观的,是企业家这个独特的群体和脚下的这块土地:企业家们都有强烈的企业家精神,企业自己有生存和发展的韧劲,企业家和企业(无论是中国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可能会发现,而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可能相对而言还是少有的能为大规模资金提供可观收益的“良港”,所以最近的股市异动,除了“政策牛”之外也有其自在的逻辑。

此时此刻,政府要做什么?什么才是政府要做的正确的事?

首先,就如总理所说的,要多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的工作——要让市场的力量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更多更好地增加政策供给;要更加注重回应企业的需求和关切,以及政策的落实效果,为一切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我把这个方向的工作统称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在经济衰退和疫情冲击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政府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保住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显得尤为重要。

短期来看,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必须解决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中期来看,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必须要直面解决企业贷款难等“老大难”痛点;长期来看,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是解决好政商关系、建立更好的政企沟通机制问题。

其次,就是要打好政策组合拳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通胀和通缩并存——CPI处于相对高位,而需求不足则造成通缩,这是因为疫情也影响了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收入下降所以需求不足。企业复工复产取得不错的进展,但订单不足、市场需求不旺,成为企业生存的最大难题。为应对经济下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我总体上都是认同的,包括在供给侧发力(国家在新基建发力,北京在高精尖产业上发力),在需求侧通过发放优惠券等方式刺激消费等,这些大方向都是正确的。

现在需要注意的是,政策出台要更加考虑如何统筹、如何精准,如何落地。比如投资新基建,谁来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比如如何让增发货币流入最需要的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和居民部门,而不是让货币再次大量流向股市和楼市;比如要考虑针对北京服务业受影响较大,考虑如何精准扶持、恢复造血能力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系统考虑,要把短期方案和长期效果一并加以考虑。

三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方向改革力度,更大程度释放生产要素活力,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大数据等要素,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亮点,为企业发展创造空间,为保就业创造条件。要把战疫阶段一些行之有效的、对企业和居民享受方便快捷的一些方法和政策,变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放松对市场的管制,减少行政干预。要在民企发展遭遇困境的情况下,更进一步加快推进国资改革的问题,真正实现管资本,为民企创造市场空间。甚至如地摊经济的问题,在做好规范管理和科学引导的前提下,并不是不可为,而是政府部门该如何有为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剑封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京ICP备202405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