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交流大会暨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疆)大会在乌鲁木齐举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长朱长学出席大会并致辞。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兼职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受邀出席大会并作主题演讲,聚焦食品产业“规模与质量失衡”核心矛盾,提出以品牌战略为引领、科技赋能为支撑、生态构建为基础的破局路径,并为新疆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言献策。
“从上海校园午餐事件到食用油运输问题,各类食品安全事件仍让我们揪心。”李志起在演讲开篇直击行业痛点。他指出,当前我国食品产业虽已达10万亿级规模,但“增长无质”问题突出——同质化竞争、价格战频发导致企业利润微薄,而食品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消费者对品质与品牌的信任度亟待提升。
“核心症结在于发展思维尚未切换。”他强调,政府与企业长期停留在“规模增长”“数量扩张”的旧轨道,未能转向“质量取胜”“价值驱动”的新模式,这正是中央明确指出需摒弃的经济发展旧思维。若不破解这一根本问题,行业内卷的泥潭将难以挣脱。
李志起认为,发达国家经验已证明,将品牌作为监管核心载体与企业发展战略,是食品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结合国内外案例,他提炼出三条核心规律:一是以品牌战略引领需求响应。他以宁夏百瑞源枸杞为例——该企业坚持“高质、高价、高品牌”路线,终成中国枸杞行业标杆,印证了品牌对产业价值的重塑作用。二是以价值故事链接消费信任。“食品产业技术含量高,但企业常不擅长转化为消费者能感知的语言。”他建议借鉴雷军“将技术参数转化为热血营销”的思路,如红花籽油零添加工艺、牛羊肉全程溯源等,让消费者“看见”品质投入。三是以数字技术筑牢监管桥梁。他以京东溯源体系为例,强调透明化的技术呈现能构建可触摸的消费信任,这也是数字化监管的核心价值。
针对新疆食品产业发展,李志起提出“品牌为旗、科技为剑、生态为基”的三步走策略:一是以品牌为旗,掌握定价权。他建议通过打造高端品牌,将红枣、核桃等原料转化为“高端、健康、稀缺”的价值符号,从“卖资源”转向“卖标准、卖文化”。二是以科技为剑,重塑价值链。新疆应强化前端优质种源研发、后端精深加工与智慧农业,推动产业从“种植加工”向“全价值链高附加值”跃升。三是以生态为基,补齐发展短板。通过资本引入、人才引进、平台搭建,让更多人“走进新疆、关注新疆”,繁荣产业生态。
“从‘资源大区’到‘品牌强区’,新疆的探索是中国农业食品行业的缩影。”李志起在演讲结尾表示,只要坚持品牌引领、科技赋能、生态支撑,新疆必将为世界提供“激动人心的新疆答案与中国版本”。
此次演讲立足全国产业趋势、紧扣新疆发展实际,为食品产业从“规模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型提供了实操路径,引发与会政企代表广泛共鸣。与会人士表示,相关建议为资源型地区破解发展瓶颈、实现产业价值跃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智库导航
创始人百度百科
联系我们
工作机会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