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新年经济高峰论坛上,振兴国际智库正式提出了“未来产业2035计划”这一重要倡议,旨在通过聚焦百项前沿技术、培育百家领军企业、打造百个应用场景、建设百个创新载体、汇聚百位顶尖人才的“5个100”行动,推动北京从传统产业驱动向未来产业引领的跃迁。经过四年的努力,北京已在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上位居首位,集聚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企业和40%的量子科技专利。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北京如何进一步将战略蓝图转化为全球标杆地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未来产业的全球竞争逻辑与北京面临的挑战
未来产业的本质是“以技术不确定性对冲发展确定性”,其核心特征在于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需求的不明确性。全球主要经济体正通过一系列系统性政策来重构竞争规则,如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等。在此背景下,北京作为中国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城市,面临着投入机制短视化、创新链断层化、场景开放滞后化等核心挑战。具体而言,国资创投受短期考核约束,社会资本扎堆Pre-IPO阶段,导致早期项目融资难;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率不足10%,中试平台和产业加速器缺口明显;政府数据、公共设施等资源开放度不足,难以支撑未来技术的规模化验证。
二、机制创新:构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的新型范式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北京需要从机制创新入手,构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的新型范式。一方面,政府需要重构角色,从“资金供给者”转变为“风险共担者”。例如,设立规模500亿元的“北京未来产业验证基金”,专项支持技术萌芽期项目,并允许一定比例的资金容错率。同时,改革国资创投考核体系,对长周期领域实施“非对称考核”,剥离短期财务指标约束。另一方面,要激活市场力量,构建社会资本“放心投”的生态。这包括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划定未来产业综合试验区等措施,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早期项目。
三、生态跃升:数智化与制度突破的双轮驱动
在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北京还需要通过数智化与制度突破的双轮驱动来实现生态跃升。在数智化方面,北京应依托自身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建立数据交易枢纽和算法开源社区,推广城市大脑等经验,形成千亿级市场。在制度突破方面,北京需要试点更加灵活的人才机制和监管模式,如“未来产业人才绿卡”、“虚拟股权”制度以及“技术成熟度分级监管体系”等,以破解“深水区”壁垒。
四、全球对标:从“首都实践”到“中国方案”
北京要打造未来产业的全球标杆,还需要从全球对标的角度出发,构建三大全球枢纽——技术标准枢纽、资本网络枢纽和场景互联枢纽。在技术标准方面,北京应联合国际知名企业,在6G通信、脑机接口等领域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在资本网络方面,发起“全球未来产业投资联盟”,吸引国际知名风投机构共建跨境风投平台。在场景互联方面,与新加坡、柏林等城市共建“数字孪生城市联盟”,推动技术标准互认。通过这些举措,北京将实现从“首都实践”到“中国方案”的跨越。
我们认为,北京打造未来产业全球标杆的过程是一场涉及制度、文化、生态的系统性变革。这需要政府从“管理者”转向“生态共建者”,资本从“短期套利”转向“长期价值创造”,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网络化协同”。唯有如此,北京方能成为全球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范式”。
智库导航
创始人百度百科
联系我们
工作机会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