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北京市工商联召开第六期首都民企清廉合规建设恳谈会。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燕瑛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林为民主持会议。西城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江岚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北京政和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李志起应邀参加恳谈会并发言,现把李志起理事长发言内容整理分享如下,以供参考。
当前,中国民营企业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市场主体的规范与健康发展,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连同全国工商联即将推出的相关指引,共同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不仅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更是民营企业必须面对的一场“治理革命”。
不少企业家在叫好政策的同时,也存在现实的困惑:在企业生存压力巨大的当下,投入人力物力去“搞治理”,是否远水难解近渴?是否反而会增加运营成本?事实上,规范的治理不是企业的“成本”,而是帮助企业“活下去、活得好”的“免疫力系统”。一套权责清晰、决策科学、监督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够显著降低内部风险、减少决策失误、提升运营效率,是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增强企业确定性的“压舱石”。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超95%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已是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现实挑战。完善的治理结构,是实现“人机分离”、保障企业基业长青的“稳定器”与“导航系统”。它使企业不再依赖于某个核心人物,而是依靠制度与规则持续运转。从美的到新希望,诸多成功案例表明,清晰的治理机制是企业平稳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此外,透明的治理结构还是企业破解“融资焦虑”的“最硬核名片”。信息不透明、信任不足是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家治理规范、财务透明、决策有据的企业,能极大降低金融机构的尽调成本与风控压力,更容易以较低成本获得融资支持。可以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为企业打造一张通往资本市场的“信用通行证”。
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已不是一道“可选题”,而是时代出给每一位企业家的“必答题”。它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更关乎长远健康发展。作为长期聚焦民营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智库,我们也正在政策解读、治理诊断、标杆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行动,助力企业将顶层设计转化为管理实践。
风正劲,帆已悬。唯有主动拥抱这场“治理革命”,民营企业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真正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