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如何顶住疫情冲击,实现逆势飞扬?

时间:2020-06-17 作者:庄聪生

近几月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经济与生活的节奏,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遭受了重创,有的甚至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线上零售、直播带货、医疗健康、远程办公等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却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

疫情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民营企业总是在风风雨雨中甚至是强烈冲击力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大危机必有大机遇,甚至蕴含着无限商机。阳光总在风雨后,劫难过后是重生。

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目前,民营企业复工率比较高,约在90%上下。但复产率仍然比较低,约在60%左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复产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三条“链子”断了:

1、有的是资金链断了

2、有的是产业链断了

3、有的需求链断了

资金链问题是长期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屋漏偏遭连夜雨”,本来就资金紧张,疫情期间减少收入甚至没有收入,使个别企业因资金链断裂直接关门倒闭;产业链的断裂,主要是疫情期间大面积停工停产,使许多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不上来,只好停工歇业;需求链断裂,大部分体现在出口外贸型的企业,由于境外疫情导致合同终止和订单下降,使原有的产品顿时失去了市场。

坚定信心是困境中求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数量占市场主体的95%以上,它们在经济增长、税收缴纳、人员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生力军作用。但是,这次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形成了两轮空前惨烈的冲击:第一轮是在国内连续两个多月的疫情防控下,出现了收入荒、现金荒、用工荒、原料荒、物流荒、需求荒,同时还有房租、贷款、社保缴费、员工工资、准备防控物资等方面的支出压力。第二轮是国内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后,国外疫情又爆发,海外需求急速下降,大量出口订单被取消,许多刚刚复工的外贸企业又紧急停工停产放假。

所以,当前许多民营企业家思想上充满了疑虑、迷茫和困惑,民间投资普遍出现方向不明、意愿不强、动力不足的问题,投资预期跌到了近几年来的低点。从“天眼查”的数据来看,今年第一季度,有超过46万家民营小微企业注销破产,而在这些企业中,我国的经济前三大省广东、江苏、山东倒闭数量为最多,大大超过往年的数据。可以说,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遭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挑战。

image.png

但要看到,在抗击疫情斗争中,我国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国民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冲击,综合国力经受住了“压力测试”。我们更要看到,我国经济总量已接近100万亿元,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拥有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和强大供给能力、适应能力、修复能力,疫情不会动摇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用好优惠政策是当前渡过难关的有效办法。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疫情爆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大量的惠企政策,助推企业走出困境,为复工复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状况,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政策。

首先,要用好金融支持、税费减免政策。由于既面临停工停产、减产减收、原材料损耗,又面临支付员工工资、养老保险、公积金、租赁费等相关费用,给企业资金流转带来很大压力,有的企业的资金链受到重创。企业要通过争取银行低息贷款、延长还贷期限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通过税费减、免、补、缓等政策,减少或延缓资金支出。当然,企业在争取金融支持的过程中,要着力提升自身信息透明度,充分展示产品、技术等信息,通过补齐自身短板,增加自身信用度,以期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要用好员工招聘、员工返岗的特殊政策。企业要复工复产,员工是关键要素。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出现了企业员工招聘难的问题。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面试招聘、参加地方政府的组团式招聘等方式解决招聘难的问题。企业要主动了解政府发布的信息,对接出台的政策,满足复工复产的需要。

大力发展“线上经济”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线上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目前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和贸易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买卖双方不接触、不见面,就可以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使“线上经济”的作用和优势充分显现出来。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看到,“线上经济”在加速扩张:餐饮店把后厨变成直播间,大厨师直接带货推销;汽车4S店直播卖车;房地产置业顾问直播“云卖房”;连明星们都直播开“不见面音乐会”。据百度报告显示,三个月来,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娱乐、生鲜电商等四大行业在疫情之下逆势增长。线下企业纷纷转战线上“云业务”,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减少或消除疫情带来的损失。

全面提升企业生产智能化是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大家知道,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具有明显的人传人特点,重要的防范措施就是切断传播途径,限制人与人的近距离接触,这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微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传染风险和防控难度。对于多数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受生产工艺智能化水平不高的限制,不少岗位用工密集度较高,疫情群体性爆发的风险更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智能化作为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也在快速发展。企业的智能化主要包括制造智能化和产品智能化,制造智能化可以升级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的因素制约,节约生产成本;产品的智能化可以优化产品性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增强市场竞争力。这就为企业降低人工成本,提高集约效能提供了重要条件。

全面加强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的必修课程。疫情爆发后,为避免聚集性疫情发生,国家不得已采取了“封城”“居家隔离”的应对措施。许多上班族如何在家做到办公畅通无阻、效率更高,成了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前段时间网上办公这一新模式迅速普及,很多中小微企业启用了互联网办公模式,网上审批、网上管理、网络会议等平时较少用到的方式,成为疫情下保持企业运转的应急之策。

image.png

图源:看看新闻Knews

同时,远程办公的需求也给许多专注远程办公技术开发的公司,以及远程办公工具带来商机。阿里钉钉、腾讯企业微信、字节跳动飞书等为代表的远程办公软件的推出、普及和使用率的提升,表明在线会议、云盘以及客户管理、合同管理、员工培训等多个领域产品和服务,任何一个细分应用场景的背后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现实中,我国许多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信息化意识不强等原因,往往对管理信息化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还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运转。要看到,管理信息化其原本目的不是为了避免工作人员聚集、防止病毒扩散,而是为了大大减轻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工作规范化。因此,进一步加强管理信息化应用步伐,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和支撑,切实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是中小微企业的当务之急。

增强风险意识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一次影响巨大的黑天鹅事件,让各类企业都猝不及防,一些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因此而倒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风险、管理风险还会越来越高,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控能力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当前,由于疫情原因没能正常履约导致企业停工停产,造成了较大损失的,企业应当启动法律救济手段。所以,增强企业风险意识,提高化解各类风险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还要给我国的小微企业提一些意见建议:

一、要专注主业

过去,有些企业贪大求全,把战线拉得很长,既要做电脑,又要做扫地机器人,还要做空气净化器。这个生意也要做,那个生意也要做。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你做再多的生意,都可能会得心应手。但今天在经济下行时叠加了疫情,如果摊子铺得太大,做一些不赚钱甚至亏钱的生意,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在这个时期,要下决心切掉不重要的业务,而专注在核心业务上。通过“专”,对某一行业或者产品进行聚焦,避免资源的多元分散,巩固在特定领域、特定客户群、产品技术、区域市场的专业技术领先优势。

二、要因时而变

经过这次疫情冲击,企业要重新审视原有发展战略,调整产业布局,打造企业新增长点。有舍才能有得,大舍才能大得。这次疫情,直接给餐饮、旅游、酒店、电影、交通运输、美容美发等传统服务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传统制造业也将遭遇大规模洗牌。那些生存空间狭小、未来前途渺茫的企业,必须重新整合资源,另起炉灶,寻找新机会、新市场、新渠道,打造新产品,实现浴火重生,做到凤凰涅槃。

三、要留住客户

要知道,客户是企业所有收入的来源。企业有收入,是因为客户能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感受到价值。所以,客户价值要比现金流更重要。这些年,很多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主要是因为担心失去重要的客户和市场。所以,每个企业一定要明白哪些是不能失去的重要客户,研究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来留住客户。今天,客户的价值比现金流还重要。疫情期间,要注意保持与客户和供应链伙伴的密切联系,生意暂时不做,但沟通不能停止,生产经营秩序恢复后,必须尽快恢复与客户的业务往来,重新找回失去的市场。

四、要坚持创新

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模式改造、组织变革、流程优化上下功夫。2001年华为如日中天时,任正非就写下《华为的冬天》。危机来袭,坚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这才是企业最重要的免疫力和竞争力。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民营企业家一定要立足于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和新兴商业模式,坚持不断创新,积极关注专业技术的发展潮流,争取做到研发一代、制造一代、销售一代,及时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及时采用新的管理、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模式,保持自身在专业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保持企业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建立长久的市场竞争力。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京ICP备202405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