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近两年,北京在打造新消费场景,升级新消费模式上均走在了全国前列,消费活力得到了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在2021年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取得了诸多亮眼的成绩,但在孵化和提升新消费品牌、增加优质品牌商品供给、提高国际消费的集聚能力、推动新国潮发展、提升首店体验等方面仍有很多提升空间。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8.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新消费是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21年北京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十大专项行动”以来,北京新消费生态、新消费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北京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市消费新地标加速布局,王府井等22个传统商圈和长安商场等20家“一店一策”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升级改造,王府井步行街获评国家级示范步行街。2021年全年落地首店数量901家,6个新消费品牌孵化试点基地挂牌。全市8类基本便民商业网点达到9万余个,基本实现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的全覆盖。平均每百万人拥有连锁便利店的数量由2020年的282个提高到310个。
新消费不仅让消费模式发生了改变,也促使了老商圈迭代升级,引领国潮新风尚。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王府井历经5次升级改造,形成以步行街为核心、“金十字”为骨架、辐射1.66平方公里的街区式发展格局。在新国潮的浪潮中,这家商场也开始涉足短视频领域,不仅引进新品牌,打造了各式新客种草短视频,还在2019年设立和平菓局,原汁原味还原上世纪的生活痕迹,让消费者领略北京文化。和平菓局不仅唤起游客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也成为年轻一代新的打卡地,成为王府井商圈的新地标。
李志起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国潮热已在消费者中形成一股新浪潮,老字号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最具京味儿特色的一张金名片,更应乘势而上。
李志起还表示,近两年,北京商圈布局的眼光更加开阔了,不仅是对空间改造,在时间上也发展夜经济,城市管理的温度也上来了,因为拥有像北京这样资源禀赋的城市在全国并不多见,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所以未来北京在增加优质品牌商品供给、提高国际消费的集聚能力和引领性方面,还可以重点突破、大有可为。
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升首店消费体验不容忽视。
目前,从北京中心城区到城市副中心,一场“首店热”席卷北京各大商圈。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共有696家首店落地北京,超出2020年全年入驻首店数量513家。新入驻的108家国际品牌首店中,有三成投入了国贸CBD商圈的“怀抱”。
李志起说,在消费领域,首店往往具有风向标意义和引领作用,消费者也更青睐首店的消费体验。北京要打造京味儿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定要非常重视首店运营管理。
他告诉记者,从2019年开始,北京就开始着手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课题研究,对标米兰、伦敦、纽约、迪拜等引领全球消费的城市,找出了北京的差距,例如国际品牌聚集度还远远不够;商业街区的全球影响力、消费集聚力较弱;“北京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不高,消费引领能力不强;消费营商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无论是消费体验还是消费便捷程度、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都有待改善。
如何稳住消费,进一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今年1月7日,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召开的“把握发展大势 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上,市长陈吉宁听取意见建议时,李志起表示给出了建议。>>>点击阅读
李志起表示,稳消费要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出新招,除重点打造几个千亿级规模的世界级商圈外,更要重视在扩内需、优供给上发力提效,应注重打造新消费品牌,以重点建设“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为抓手,以数字化“新内容、新场景、新体验”为切口,借助古都、文化中心和境内境外游客量大等优势,加快培养本土新消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