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播发长篇述评《十问中国经济》 回应社会关切

时间:2021-11-08 来源:新华社、经济日报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主要数据日前均已出炉,如何看待当前发展?有哪些新情况、老问题?全球疫情走势和经济走势趋于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巨轮将驶向何方?……

新华社24日播发重磅文章《十问中国经济》,面对十大社会关切、海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采访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作出回应。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一)如何看待当前经济走势,中国经济后劲何在?

相比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第三季度同比增速回落至4.9%。季度增速放缓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

文章表示,季度增速放缓,基数效应是一大因素,中国经济在去年四个季度划出的“-6.8%,3.2%,4.9%,6.5%”这条上扬线,预示着今年中国经济走势必然会“前高后低”。同时,国内疫情局部多点散发,河南、山西先后遭受暴雨洪灾,加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原材料价格高企等短期性因素也带来一定冲击。

文章指出,“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基础大盘”依然稳固。目前,国际机构普遍预测中国经济今年仍能实现8%左右的经济增长。纵观大势,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会改变。

(二)消费投资后劲怎样,扩内需这盘棋该如何下?

消费和投资是实现扩大内需的“双引擎”。今年上半年,内需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80%。前三季度,消费在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4%。投资也不乏亮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3%,实现稳定增长。

对于未来消费和投资的走势,文章认为,一方面,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将持续落地,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44万亿元。另一方面,多地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开工,投资稳定增长也有支撑基础。未来几个月,更多扩内需举措的出台,有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更有效激发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三)外贸“高光时刻”能否持续,如何稳主体稳订单?

疫情冲击下,全球贸易萎缩,中国外贸却连续16个月保持正增长,特别是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

文章认为,外贸的“高光时刻”,源于中国有效防控疫情的“红利效应”,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体现、外贸韧性与实力的凸显。展望未来,尽管四季度进出口增速或略有回落,但依然有理由充满信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外贸量稳质升的发展态势有较好支撑。根据有关部门监测,到明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重点外贸企业订单依然充足。

(四)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走好?

文章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点更加鲜明,但与此同时,一些资源型行业再度呈现扩张态势,“两高”项目上马有所抬头,上半年9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

文章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也仍然是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改革创新。把握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抓住这条主线,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中国经济必定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

(五)如何有效应对限电问题,今冬明春如何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9月中旬以来,全国电力供需紧张。眼下,北方地区陆续进入采暖季,如何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引人关注。

文章介绍,多部门已经采取了各项措施。10月19日晚,国家发展改革委连发三文,表示将采用包括依法对煤炭价格实施干预等一系列必要措施,促进煤炭市场回归理性。同时,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加快释放煤炭产能。对于民生用能,国家相关部门近期多次表态,全力保障今冬明春民生用电和用气。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发电供热用煤和民生用气中长期合同全覆盖。目前绝大部分省份合同签订率达到或接近100%。

(六)全球供应链新一轮重构,中国如何掌握主动权?

部分国家逆全球化而动,叠加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全球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畅通带来空前挑战。

文章认为,就中国市场而言,确有一些在华外资企业加快布局调整。但要看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布局一直在动态调整之中,总体看,外资企业进的多、出的少,增的多、减的少。

文章表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在补链强链行动上不断发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文章同时指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并不意味着走向封闭和内顾,而是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在开放合作中锻造更强大综合竞争力。

(七)如何看待“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实现共同富裕靠什么?

今年以来,随着促进共同富裕部署渐次展开,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同时也出现个别偏颇的声音,把促进共同富裕曲解为“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甚至“劫富济贫”。

文章表示,实现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大蛋糕”是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一方面,共同富裕不是养懒汉,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更不是“吃大锅饭”,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

文章指出,实现共同富裕,要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

(八)如何看待规范部分行业发展,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将带来什么?

近段时间,有关部门针对资本无序扩张、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出台了系列监管举措。文章认为,依法整顿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是成熟市场经济的表现。反垄断,针对的是违法违规行为,而不是针对特定所有制企业,更不是针对特定所有制的特定企业。应该看到,通过严格执法、完善规则,部分领域社会反映强烈的垄断和竞争失序行为得到纠正,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初见成效,也受到民众和业界的广泛认可。

(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怎样开好局?

2021年,中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文章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做好政策、队伍、资金的衔接。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扶上马、送一程”,继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目前乡村振兴机构和队伍调整基本到位,30余项衔接政策稳步推进。文章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十)如何守牢金融防风险底线,怎样处理稳增长和防风险关系?

下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个别企业出现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十分重要。

文章认为,首先要稳妥处理好个别企业的风险问题。个别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是个案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外溢性总体可控。目前,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正依法依规开展风险处置化解工作。与此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做好试点工作。就当前整个房地产市场而言,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

文章认为,守牢安全底线,要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当前,金融管理部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范外部冲击,同时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统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防风险,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文章最后指出,中国经济虽面临不少挑战,但机遇更大。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京ICP备2024055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