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下,房价会怎么走?

时间:2020-08-17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马光远

在高层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后,大多数人很担心“国内大循环”这个词被误读,我对这种担心一点都不担心:因为肯定会被误读。

幸福的生活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则各有各的不幸。正确的解读基本相似,而错误的解读则有各种各异。对于“内循环”的误读,可谓五花八门。除了有人把“内循环”误读为回到闭关锁国,对于内循环,主要的误读有三个:

其一,认为内循环就是启动内需;

其二,认为内循环只是应对美国打压中国的权宜之计;

其三,认为为了启动内循环会打压房地产。

这三种误读虽然不难反驳和辨识,但目前来看,这些误读在舆论场颇有市场,有必要予以澄清。

第一、认为内循环就是启动内需完全矮化和窄化了“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意义。撬动国内庞大的市场,的确是“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内循环作为和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一样的战略性举措,其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远远超过内需。

在笔者看来,作为下一个周期中国经济的最大战略,“国内大循环”旨在打通影响中国经济竞争力的“任督二脉”,是在生产、消费、投资、技术等领域都要弥补中国经济的薄弱环节。比如在技术层面,如何在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技术环节实现内循环。

在技术环节,由于过去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上选择了一条成本优势最明显的领域发展,导致卡脖子的不仅仅在芯片领域。根据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显示:32%的关键材料领域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高端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超过95%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在技术创新层面,“内循环”的关键就是彻底告别过去引进技术、模仿发展的模式,而是在高端技术和关键环节必须取得重大突破。在生产环节,中国的工业门类是全球最全的,但低端化、缺品牌以及主要设备依靠国外的情况也必须通过“内循环”来突破,内循环就是疏通中国经济的血脉,在关键设备和关键环节上实现自主创新。

笔者认为,“内循环”内涵丰富,理解“内循环”至少应该认识到“内循环”的五大抓手及突破点。

特别是,在“内循环”的打造上,一定要认识到新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内循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战略。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到“内循环”的同时,还第一次提到了“持久战”的概念。

会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这段话特别重要,这段话本质上是为“十四五”规划定调。而且从“持久战”的角度对“内循环”予以界定。这意味着“内循环”绝非很多人理解的应对美国打压的权宜之计,而是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持久战”,是战略性的举措。相信“双循环”发展格局会成为“十四五”规划的基调。“十四五”规划将围绕“双循环”制定中国新周期下的最有看点的一个“五年计划”。

第三、“内循环”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制造业的“创新”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启动,二是新型城镇化。

我在这里特别强调制造业的创新,是我想告诉大家,美国打压中国的实质在于打垮中国的制造业,从全球大国兴衰的历史看,得制造业者得天下。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之后,差不多半个世纪,就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国。

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国,美国人发现,在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之后,美国创新的基础荡然无存,没有制造,创新力枯竭。这是美国为什么一定要打压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原因。美国这个国家,是有重视制造业的基因和传统的。从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的“关于制造业报告”开始,美国人一直把制造业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制造业是美国霸权的根基,也是美国创新的源泉。

中国未来的创新,一定要围绕制造业的创新展开,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复杂性。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制造业的复杂性而不仅仅是规模。“两个基本点”,消费和城镇化是未来“内循环”的两个轮子,也是“内循环”的最大动力。

特别是城镇化,中国未来能够真正利用的最大红利就是城镇化。今年舆论圈在热炒新基建,我一直旗帜鲜明的认为,新基建和新城镇化比,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新基建只是“术”,而新城镇化却是“道”,新城镇化是“皮”,而新基建只是“毛”。新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改变的厚度和广度是新基建无法相提并论的。中国提出的雄安、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千年大计,预计“十大城市群”,是带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启动消费的保障。

城镇化的进程一方面带动消费,一方面带动创新,未来城市的建设是中国创新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启动消费不是要“均贫富”,不是要劫富济贫,而是要把穷人变成富人。把穷人变成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农民真正成为市民,农民一旦真正成为市民,其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力至少会提升3倍!

行文至此,就可以回答标题所提的问题上来了。既然新城镇化是“内循环”的两个轮子,而城镇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仍然会是大城市的房地产,那么,为什么要情绪化的认为启动“内循环”就必须打压房价呢?就消费而言,中国过去20年,最大的消费都是房地产相关行业在拉动,比如,家电,装修,物联网,智能家居等等,没有了房地产,就有消费?这种逻辑要么是蠢,要么是坏!

“内循环”需要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是带动新基建、创新和消费的动力。房地产是拉动消费的乘数力量,而不是打倒了房地产才有“内循环”。这几年我最大的遗憾是,不能通过普及基本常识让很多人从一些二杆子的误导中尽快清醒过来。每每看到一些人假装忧国忧民高喊打压房价,消费民众信任的时候,我心情就非常沉重,经济学常识启蒙的任务实在是太重了。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京ICP备2024055336号